摘要: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为寻求复仇,逃至吴国。后得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悲愤交加,决心复仇。他向吴王阖闾进谏,但吴王听信谗言,未予采纳。 ...
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
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为寻求复仇,逃至吴国。后得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悲愤交加,决心复仇。他向吴王阖闾进谏,但吴王听信谗言,未予采纳。子胥无奈之下,决定投奔齐国,寻求庇护。在途中,他遇到了鲍氏,便将儿子托付给鲍氏抚养。鲍氏对子胥的儿子视如己出,倾力栽培,使其成为有用之才。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鲍氏的仁义之心,更彰显了子胥对儿子的深厚情感与期望。
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翻译
伍子胥把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氏。
子胥既弃吴江上的典故
“子胥既弃吴江上”的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这个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是楚国人,其父为伍奢,兄弟三人:兄伍尚、弟伍子胥、伍子胥之子子胥。公元前506年,伍子胥随父在楚国担任官职。后来,吴王阖闾在越王勾践的劝说下,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伍子胥便逃到了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和大将孙武等打败了楚国。
然而,在吴国期间,伍子胥与吴国的权臣伯嚭产生了矛盾。伯嚭是吴王的宠臣,而伍子胥则看不起他。于是,伯嚭多次在吴王面前诋毁伍子胥,并设计陷害他。最终,伍子胥被迫离开吴国。
离开吴国后,伍子胥来到了长江边,他望着滔滔的江水,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他决定投江自尽,但被一位渔夫救下。渔夫劝他离开这个地方,去一个安全的地方生活。
然而,伍子胥并没有放弃复仇的念头。他发誓要向吴国复仇,报杀父之仇。于是,他选择了投奔邻国楚国,寻求机会为父亲和兄长报仇。
“子胥既弃吴江上”的典故,即描述了伍子胥在离开吴国后,望着滔滔江水,心中充满悲愤和无奈,最终选择投江自尽的情景。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子胥属其子于齐鲍氏翻译,子胥既弃吴江上的典故此文由小宋编辑,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qqfangchang.com/news/8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