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祟明旅游景点(崇明岛景点),关于《祟明旅游景点(崇明岛景点)》的内容介绍。祟明旅游景点,以及崇明岛景点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谁能详细介绍一...
祟明旅游景点(崇明岛景点),关于《祟明旅游景点(崇明岛景点)》的内容介绍。
祟明旅游景点,以及崇明岛景点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上海的祟明岛? 给你个上海祟明岛旅游网...
祟明旅游景点,以及崇明岛景点对应的百科知识,萌娘百科()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上海的祟明岛?
给你个上海祟明岛旅游网可以自己看看!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而居第三位,亦是我国几个大岛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岛。
崇明岛,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据考,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潮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目前的崇明岛北靠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北支水道最宽处仅1.5公里左右,且水深甚浅,江底已日益淤死,估计不久的将来,随着北支的淤死,崇明岛将成为启东的一部分,而不再成为岛屿了。只是到那时候,今日的长兴、横沙两岛要取代崇明岛了。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徒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午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现在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我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
崇明岛的地理
崇明岛全岛分两块行政区域,分属江苏南通市(下又分属启东和海门两个县级市)和上海崇明县,然属启东和海门部分极小,所以一般人会错误地认为全岛都属于崇明县,这是不对的。
崇明县(具体区划详见该词条)辖有13个镇和3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县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08人,外来流动人口11.1万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 8.33‰,自然增长率-2.4‰。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满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据考证,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公元696年(唐朝万岁通天元年)初,始有人在岛上居住。 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取名为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称。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员陆铁强、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岛风光更加旖旎。绿树成荫的200多公里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东端,欣赏东海日出,不减泰岱奇观;傍晚,立于大堤西侧,饱览长河落日,耳听归舟晚唱,令人心旷神怡。岛上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园;千姿百态的城桥镇澹园;还有金鳌山、寿安寺、孔庙、唐一岑墓、明潭、郑成功血战清兵的古战场等遗址;有面积达5400多亩的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森林——东平林场。由于加强了各旅游景点的建设,海内外观光旅游者源源不断,仅1997年前来观光的游客近百万人次。崇明县政府就进一步开辟岛上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今后五年旅游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区;中南部文化旅游区;西部绿华水上游乐度假区;东部东海瀛洲大乐园旅游区,并逐步建设成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最终建成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崇明岛是整个上海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且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作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纪崇明将拉开大开发,大开放的帷幕。规划到2020年崇明将建成全国开放度最高的绿色食品开发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际金融贸易区。即时,崇明岛将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岛屿。
崇明岛上,地势平坦,景观如同江南田地,初到崇明岛的人,甚至感觉不到已到了岛上。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一道道灌溉用的水渠,村落密布,道路交错,并无一般海岛的荒凉感觉。
但是,作为海岛,崇明岛当然有其一些独特的资源与景观。大致有三样特别之景:一曰蟹多。崇明岛上,尤其在近海边的泥滩上,到处是小蟹,几乎黑压压的布满滩面。游人行走滩面,小蟹们受到惊吓,纷纷逃入滩上无粉的洞穴,速度之快,令人惊叹!可以说,即使你以最快的速度俯身抓拾,也难碰触到它们半点。当然,滩面上蟹穴满地,用“千疮百孔”形容之,绝不为过。所以,崇明岛又有“蟹岛”之美名。加上崇明方言,把“啥”字亦念成“蟹”字之音,听来亦颇为别致。尤其是当地渔民百姓用土产蟹来款待你时,且又要客气地说:“没啥哈(“蟹蟹”),吃点蟹吧!”初到沉得十分有趣,即使以后回顾,亦会感到此番经历又是何处可觅呢!
崇明岛的第二大特色是海滩芦苇成林,可称其为“环岛绿色长城”了。由于芦苇适宜于滩地生长,且长势甚猛,在崇明岛北岸及东南岸团结沙一带,我们曾看到宽达数公里的芦苇带。人行其中,似觉无边无际,可能当年沙家浜的芦苇荡之规模亦不过此。芦苇之初用,不仅可护岸促淤,而且可作造纸之原料。
第三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徙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不像基岩岛屿,千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崇明岛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还在酝酿着堵塞北支等工程。看来中国这个第三大岛演变成为长江口北岸陆地那个日子的到来要比预见的更早些。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由柳洪平创建。
月底去祟明岛的安排
在宝山区宝杨码头有船去崇明岛,船程大概40分钟,有到南门、新河、堡镇等3个崇明岛码头的。
崇明岛的主要的景点就是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了,还有其他的你可以到这里看一下:
祟明岛要三曰游的线路?三日游的中心位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大洒店?
陈家镇位于崇明岛的东边,而崇明岛的主要景点其实位于中西部,我们的计划是先在东边(瀛东村、东滩湿地等),然后前往西边(东平森林公园、南门沿江大堤等),跟其他的攻略路线刚好相反,这是因为我们把住宿订在了陈家镇的一个农家乐,本来以为该农家乐在陈家镇镇中,于是我们乘坐申崇二线到了陈家镇汽车站之后,乘坐堡陈线(票价1元,可刷上海公交卡,坐一站)到了陈家镇,后来才知道他不在中心,需要再走一段,于是我们临时改变计划,下午先去旅游,晚上再去农家乐。
我们下车的地方是陈彷公路,附近有好又多、河蟹交易市场等,比较繁华,先在附近解决了午餐,然后沿该公路往东走,过桥到丁字路口左拐,约50米左右看到一个公交站牌,从这可以做陈白线到底到达瀛东村(该车始发站是陈家镇汽车站,因此可以直接在汽车站坐)。
上海有多少景区
上海有多少景区
上海景区主要有豫园,玉佛寺,明科学家徐光启墓,老城隍庙,市西南以寺,塔桃花著称的龙华风景区.还有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鲁迅纪念碑,宋庆龄故居等.另外,旧有十里洋场的南京路,外滩,东方明珠电视塔,金茂大厦,浦东开发区,杨浦大桥和上海西部的淀山湖旅游区均可一游.
上海南汇风景区
南汇县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西枕黄浦东与上海市区相望,北接浦东新区, 东濒海南临杭州湾。全县总面积688平方公里,人口70万。
南汇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 给南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海内外提供了广阔的合作领域和极好的投资机会。
北翼,有连接上海两大航空港的城市外环线。东北端, 是正在兴建中的浦东国际航空港,是亚洲大型现代化航空枢纽港和上海迈向21世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规划4条跑道,年进出港旅客1000余万人次,一期工程已动工兴建,将于1999年投入营运。 东南端,是上海的重要出海门户芦潮港,是上海一类口岸,面对舟山群岛,建有车客渡和散货轮码头;上海确定从芦潮港建长 30公里的跨海大桥至大,小洋山, 在洋山建设集装箱深水港,第一期工程将在5年内完成。东海边,平湖油气田经中央批准即将动工开发。
上海崇明风景区
崇明岛水洁风清,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早在明清两代,岛上就有“金鳌镜影”、“吉贝连云”、“玉宇机声”等瀛洲八景。如今。崇明岛风光更加旖旎。绿树成荫的200多公里环岛大堤,犹如一条绿色巨龙,盘伏在长江口上。清晨,登上大堤东端,欣赏东海日出,不减泰岱奇观;傍晚,立于大堤西侧,饱览长河落日,耳听归舟晚唱,令人心旷神怡。岛上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有面向浩瀚江水的瀛洲公园;千姿百态的城桥镇澹园;还有金鳌山、寿安寺、孔庙、唐一岑墓、明潭、郑成功血战清兵的古战场等遗址;有面积达5400多亩的华东地区最大的人造森林——东平林场。近年来,由于加强了各旅游景点的建设,海内外观光旅游者源源不断,仅1997年前来观光的游客近百万人次。最近,崇明县政府就进一步开辟岛上的旅游资源,提出了今后五年旅游业开发的总体规划。它包括加快和完善中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度假区;中南部文化旅游区;西部绿华水上游乐度假区;东部东海瀛洲大乐园旅游区,并逐步建设成为大上海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最终建成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崇明岛是整个上海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最大且投资成本最低的地区。作为上海市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的第三步,21世纪崇明将拉开大开发,大开放的帷幕。规划到2020年崇明将建成全国开放度最高的绿色食品开发园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际金融贸易区。即时,崇明岛将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岛屿。
崇明森林公园
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崇明岛中北部,距南门港(县城)12公里,总面积3.55平方公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也是上海最大规模的森林公园。她集森林观光、会议旅游、康复疗养、休闲度假、参与性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是你“回归大自然”的绝佳胜地。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身东平林场,1959年围垦建场,经过30多年的林园建设,园内森林繁茂、湖水澄碧,野趣浓郁、环境优美,以幽、静、秀、野为特色,众多的景点呼唤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置身其中使人流连忘返。
上海老街
上海老街,即东起小东门人民路、西至河南南路的方浜中路段,全长825米,该路历史上曾名庙前大街,是连接城隍庙和十六铺客运码头的重要人流景观通道,上海最早的一批钱庄、银楼、酒肆等便诞生在这里,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道路两侧至今仍有较多保留了清末民初时期建筑风貌的老城厢民居,上海老街便是依靠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改建而成。
上海老街的建筑形态是根据从民清到民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的演变,由西往东按序排列。西段325米内新建了近4千平方米的民清式建筑,得以与毗邻的豫园商城古建筑群相协调、相呼应,多以黛瓦粉墙、红柱飞檐,配以街面各店铺的彩绘牌匾、迎风旗幌等,中国传统建筑的多变造型得以充分体现,高低错落、整齐有序的商业街景现已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旅游团队和新闻影视单位纷至沓来。东段500米则对沿街遗存的旧城建筑进行修缮改建而成为二、三十年代的"街市",对每一幢建筑都力求恢复其本来面貌,通过修复、装饰等方法,使曲折狭窄的道路两侧屋顶上马头墙时隐时现,一扇扇花格门窗精巧玲珑,各具特点,而沿街的一长溜排门板更显示出老街的古朴;而夹杂在这些中式民居之中,还能偶尔一瞥几幢宏伟的欧式建筑,这是当初西洋文化涌入上海滩后的产物,在上海老街中,不仅感觉不到这些建筑的格格不入,反而能回味到海派文化形成之初的那种海纳百川的气度。在朴实无华的老式建筑中,一些新建的标志性景观建筑成为老街的亮点,三座风格迥异的牌楼,一座古戏台,一条休闲长廊,都将引起游客的兴趣。
上海老街不仅是一条旅游街,还是一条商业街,全街共有各类商业网点225家(截止7月25日),为能使形态与功能相协调、老街内与表相统一,对商店业态的构成作了精心安排,通过招商引进近百家特色企业,对原有与老街要求不相符号的功能进行业态调整布局,体现出“商旅百业、市井百业、市井百态”的繁荣景象。
上海老街建设历时5个多月,总施工面积达3.2万平方米,总投资共2.5千万元。它的建成,对豫园商业旅游区的功能是极大补充和丰富,它与豫园旅游商城既相配合,但又不是豫园商城的"复制",景观形象上有区别,市场定位上有错位,使游客在两者之间穿梭,并不觉得似曾相识,上海老街既丰富了豫园地区的旅游资源,同时也是对老城厢如何进行保护性开发改造的初步实践与探索。
上海老街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的举措,它经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的阶段,它的框架初步形成是南市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商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良好开端,反映了南市区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业、推进商旅文相结合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同时也为探索旧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提出了新课题,上海老街的建设还有功能上不断进行调整与深化、形态上不断进行丰富和完善、管理上不断加强和规范的过程,整个街区、街坊的科学、合理改造,历史文脉的深层次发掘,旧城景观的特色展示与商旅文产业优势的不断壮大等大量工作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继续发展、完善和开发过程中予以解决。
“要看老上海,请到南市来”,南市作为上海最古老的城区,通过上海老街的建设正逐步显示出深厚的底蕴与魅力。
祟明旅游景点(崇明岛景点)此文由海南房产编辑,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qqfangchang.com/zhishi/27887.html